仲恺学院官网手机端
广州航海学院概况

发布时间:2025年4月  供稿:党委宣传部

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广州航海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并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海事本科院校,是广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黄埔、琶洲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扶胥古港(今黄埔区)和黄埔古港(今海珠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优秀的革命传统。1964年,为保障海上运输及抗美援越的需要,根据时任副总理李先念的批示、由原交通部创办,原名交通部广州海运学校,2013年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次年学校整体划转广州市管理。2021年广州市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2024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筹建广州交通大学为“双引擎”,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突出航海特色,融入交通行业。如今的广州航海学院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7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坚持突出“海洋+低空”的大交通学科布局,大力发展与现代交通产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全力向海挺进、向陆拓展、向空探索、实现“海、陆、空”协同发展,致力将航海、交通等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特色、有影响的一流学科。

潜心航海育桃李,深耕交通践初心。建校60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人。2023年,我校校友邢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第一位从学校走出来的院士。学校为中国的航运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大批教授长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毕业生遍布华南地区航运、港口、航道、物流、海事等部门,成为行业领袖、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以航海、轮机等优势学科为中心,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船长、轮机长,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王牌轮机长”、“金锚奖”等荣誉称号多项。陈昌明、刘春荣两位船长先后3次受中央军委和交通运输部委派担任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航船长”赴亚丁湾护航,学校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以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跨境电商等专业为载体,校友们在港珠澳大桥、南海填岛、一带一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培育的物流人才在广东物流行业的占比达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澎湃的广航力量。

汇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能。学校面向全球多元引才聚才,以人才建设助推科研水平跃升。近五年,围绕航海特色专业布局和大交通学科建设,累计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人,实现人才规模、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跃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3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7人,副高级职称254人,高级职称占比43.2%;博士学历人员359人,占比42.9%;具有境外学历经历人员178人,占比21.4%。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化控制、港口海岸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近海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海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海洋严酷环境使役材料与运维装备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运动与控制、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7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航运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海洋强国科普教育基地等5个省市社科基地,以及先进材料研究院、海上风电创新中心、广州焊接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突出,荣获国际焊接学会(IIW)2022年度 Ugo Guerrera奖、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融通优势特色,致力卓越创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宽度和广度,助推国际化教育持续纵深发展。学校是HKSOA(香港船东会)、GISU(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会员,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等20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现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中外本硕联合培养项目5个。

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载砥砺奋进。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勤学、善思、厚德、求新”的校训精神,以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筹建广州交通大学为“双引擎”,向着“具有航海特色的一流交通大学”目标奋勇前进,为推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广航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