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
批文:粤教研函〔2016〕13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层次 |
类别 |
1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一级学科 |
优势重点学科 |
2 |
交通运输工程 |
一级学科 |
特色重点学科 |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介绍
1、基本情况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我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十三五”重点规划学科,该学科2016年获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该学科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轮机工程等二级学科为基础,覆盖船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在我校已经形成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重点学科的专业群,是我校发展航海类专业特色、建设涉海类专业、服务广东省地方经济的排头兵。该学科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
围绕着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依托,学校主要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11人,占20%,副高职务24人,占43%;博士15占27%,硕士51人占92%;90%为双师型教师。现有学生1600多人,49学班。本学科有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有船舶、机械及电工等实训室30多间,与中央共建实训室有:数控加工实训室,港口机械实训室、船舶电力推进实训室及船舶空调制冷实训室等,实训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
本学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
2、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前期研究基础,拟重点突破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效等。
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我校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装备类专业、智能装备类专业,本学科合理布局、优势明显,必将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工科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要紧密结合地方,主动拥抱地方。“十三五”期间,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本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是重点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智能装备工程类等专业体系建设。
我校开设本学科群相关专业多年,现已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兼职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近百篇论文,主编或参编多部教材,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同时为了突出和加强我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我校利用与广东船舶制造业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及其相关配套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与广州文冲船厂有限公司、黄埔造船厂、龙穴造船基地、广船国际和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合作,聘请了部分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我校兼职专业教师。这些都为我校进一步开展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行业服务和社会经济基础。
为使本学科毕业学生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提升本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建设上拟重点突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大力加强师资建设,通过自己培养加校外引进的方式,结合外聘企业专家的方式使得学科师资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获得较大的突破;(2)大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十二规划过程,我院多项比赛,无论在获奖的规格、人数都取得历史性的进步;(3)强化教学效果,学院要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力推进教学效果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的反馈与追溯制度;(4)提出以科研促教学的思路,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工作,大大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本学科在学校规划中的定位,以及对学校整体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的瓶颈,使得船舶类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个广东省高校开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仅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广州航海学院,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大量船企北上前往北方高校高校抢夺人才。华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同时,华南地区船舶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华南地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华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船厂林立,已成为全国三大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之一,对于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专业人才培训提出了很大的需求。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三大(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造船基地之一,涉海公司和企业众多,不仅有大型的国有造船企业和公司,还有许多民营船企,同时还有许多船舶配套产业。国家《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就是海洋的经济,做强船舶工业,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促进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珠三角面对祖国的南海,当仁不让地承担其开发南海的任务,而这些也就为珠三角的这些船舶企业和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和船舶人才施展才能的巨大舞台。在国家重点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再到珠三角具有良好的船舶工业基础的大环境,我校突出“两海”学科群(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建设,正是满足现实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根据学校《广州航海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规划,按照“学校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将重点建设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思路。学校将重点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把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科。
4、本学科近三年来的科研情况
本学科近三年获得大量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共19项,已发表或出版的高水平论著、已取得的专利、奖励共834项(篇/部)。这些科研工作成效对实施本学科建设的意义或支撑作用主要有:
1)强化了科研工作的学科建设理念,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2)科学研究明确研究方向,瞄准学科前沿
3)科技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4)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
5)科研项目和成果是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
6)发挥学科优势,组织跨学科、跨学校的科技攻关。
7)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利用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组织全校性、校际性的跨学科技术攻关,通过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提高学校和自身学科的科研水平。
5、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情况
本学科人才培养包括本科人才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本科专业主要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联合培养硕士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船舶电气自动化等。本科培养规模达到800人/年,硕士研究生10人/年。
本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拥有一支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实验设备设施齐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配套建设基本成熟,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学科建设学和科研之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以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方面采取了如下的主要措施:
(1)、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学科的建设方向,重点要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方面的教学体系,改进由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主体课程支撑的理论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要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目标,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学科基础课中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以加强基础为主要目标,由工程理论子模块课程构成。专业课程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
(2)、管理制度
1)树立服务性管理理念
在师生之间改变上令下行的管理方式,建立起共同参与、相互协商和上下协调的沟通机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信任和宽容态度去指导和激励学生。
2)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协调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
3)树立柔性化管理理念
注重运用指导、参与、协调和激励等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调借助非强制力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使师生能够心情舒畅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4) 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学校和学院统一领导下,建立师生良好沟通机制,疏通交流渠道,使得教师能够知道该教什么、如何去教,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去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交通运输工程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广东省特色重点学,主要面向航运业和港口运输管理业,开发海上交通运输行业某些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等两个方面形成优势特色。
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方向
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带来船舶的大型化、快速化和密集化,使船舶在港口水域发生触底、搁浅和碰撞等危险升高,因而产生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也在升高。此外,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码头、桥梁、疏浚等水上水下工程项目增多,进一步恶化水域通航环境。然而,目前国内虽然不乏通航安全评估,但是大多是经验性的定性表述,往往缺乏可靠性和可信度;而国外相关研究则以拖拽水池试验为主,侧重于个案研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研究方向拟(1)探索在受限水域船舶运动与姿态变化的机理,构建船舶运动与姿态控制的理论体系,研发船舶通航安全仿真平台,解决在受限水域操船的技术诀窍,建立受限水域船舶安全操纵规范,从而促进船舶在受限水域的航行安全,降低港口水域环境受严重污染的风险;(2)探索受限水域船舶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的作用机理,探索船舶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有效途径,为安全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提供决策依据。海运学院在通航安全研究有较好的研究能力,已经完成通航安全评估项目超1000万。该方向能够依托航海、海洋工程和自动化专业人才和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开展研究。
基于卫星定位、雷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航行信息记录系统(VDR)等现代海上通信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学科的海上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着重研究船舶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以及决策形成、实施及效果预测;航线和航行计划制定、导航信息的采集与融合处理、智能避碰与决策、航向和航迹控制等。本研究方向的成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航运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使船舶一线单元能够安全、协调地完成生产任务,有效的降低驾驶员的心理压力和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船舶操纵困难的问题,使有限的船舶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和节约科研院校的教学成本,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
基于当前海事监管执法普遍采用现场执法模式,导致处理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成本大,且异地执法困难。海上交通管理信息处理控制系统研究拟采用非现场执法模式,利用海事系统中最先进的VTS、AIS、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信息管理等手段,可在非现场条件下,实现海事执法。同时,执法数据通过海事网络,有效实现各地海事系统数据共享,方便异地调查、处理。结合海事巡逻艇作为检查补充,大大缩短执法实践,有效降低各项开支费用,可实现全天候无盲区监管。研究应用船舶六自由度运动测试平台以及分离式船舶运动建模方法MMG对船舶六自由度运动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出其运动规律,利用自抗扰控制等先进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来研发基于单本船运动的船舶航行安全智能监控系统。
2.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学科以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区域交通、城市交通、港口物流和公路水路运输与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社会创造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学科在港口、航运和综合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运输市场与政策、交通安全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地位。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学科以港航领域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和管理问题为主攻方向,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未来进一步加强港口区域交通系统规划、港口区域交通系统管理、城市与海上交通控制、智能交通系统、海上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港口交通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海上交通系统的节能减排等。
学科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能承担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与国家水运事业和泛珠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工程中心和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为国际同行所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和领导地位,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航运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该方向已开展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研究、给予博弈论及不确定性需求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调度决策研究、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等项目的研究。